【卡車之家 原創】運費和貨運平臺,成了最近最火熱的話題。為什么這兩個詞這么火呢?因為很多卡友現在覺得運費很低,甚至是不夠咱們生活了。但有沒有人想過一個問題,這運費到底是什么時候降下來的?運費又降了多少呢?我相信沒幾個人能說出來。但卡友圈里不缺能人,有一位卡友就記了這么一筆賬,咱們今天就來一起看看。
在之前的新聞報道中,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位開4米2運營的卡友在某平臺上分享了自己2018年到2020年的各項運營費用,他的主要營運范圍就是在廣東省內,基本平常就是以城際運輸為主。
根據他自己公布的數據顯示,在3年的時間里他一共工作了708天,拉了990車貨,平均一天將近能拉一車半,而他總計的行駛里程,則達到了將近20萬公里,運費收入達到了將近39萬元。平均年收入,大概在12萬9千元左右。
同時,他還對這幾年的收入情況進行了一些對比,對比數據顯示:在2018年,平均每車貨的運費大概在480.4元左右。當然,這480元也不是某一單的價格,是個平均價格,其中最高能到850元,最低能到350元,所以其具備比較大的參考價值。而到了2020年,同樣的平均運價,就跌落到了381.6元每車。
同樣的路段,同樣的車,同樣的平均運價,三年之間相差了將近100元,下降幅度達到了20.5%,這樣的運價降幅著實讓人感到驚訝。但你確實沒看錯,運價就是這么一點一點降下來的。而這樣的運費下降,再加上油價的飛漲,咱們的利潤自然爆降。
那么這時候就會有卡友問了,運費這么降到底是為什么呢?其實運費下降的原因說實話,就是一個供需關系的改變。咱們舉個例子,疫情初期,你買口罩,不管是什么口罩,什么價格,只要有貨肯定瞬間脫銷。
而這,就像是“馬達一響黃金萬兩”的那個高運費時刻。車少貨多,能找到一輛車把貨發出去就已經是萬幸了,誰還會在乎價格?而那時候的運費也就自然水漲船高了。
而現在,就像是“口罩時刻”過后的口罩市場,遍地都是口罩,而且口罩廠商也在因為賣不出去貨而大量的倒閉、轉行,這時候的你肯定會貨比三家,現在要是還賣當年那十幾二十塊錢一個,我相信誰也不會買。
同樣的,現在的貨運市場也是,貨車比貨要多,如果你是貨主,你有了更多的選擇。換句話說,你這一車貨給800運費這個卡友不接,肯定有別人接。那么比來比去,這運價也就自然降下去了。
那么這種供需關系怎么來的呢?小編認為,它有一個直接原因和一個間接原因。直接原因上,一方面是咱們卡車貨運行業的入門門檻比較低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不考慮怎么干,比較沖動的話學個駕照就能買車入行。
而在前面那瘋狂的幾年里,縱觀汽車市場,遍地都是那些“0首付購車”的經銷商,這又將入門的門檻再次降低,也導致了大量的從業者與貨車涌入了這個市場,這樣持續下去運價想不低都難。
除了這些之外,還有大量的不法分子以“高價招司機”為由,套路卡友們買車,這更加劇了卡車數量的增長。最終,車多貨少,就成了一個必然現象,而這也就是直接原因。此外,車多貨少還會造成咱們卡友之間的內卷,“饅頭車”我相信沒人不恨。但如果你真的跟更多人聊聊,你會發現其實跑低價單的人,也多數就是不想讓自己的車被收回去的無奈掙扎而已。
而間接原因方面,伴隨著貨運市場的快速發展,互聯網平臺順勢快速取得了貨車市場的主動權。貨運平臺的加入,首先一點就是讓貨運市場價格變得透明了。咱們簡單的用討價還價來舉個例子,原來貨運市場可能是你買菜的菜市場,看上什么菜你需要問問價格,再討價還價才能成交。
而貨運平臺的出現,就像是將菜市場變成了超市一樣,讓一切都變成了明碼標價的貨物。這時候你想買什么,直接看價格就行了,高價貨物自然無所遁形了。而這里面,咱們就像是超市里的貨物一樣。
此外,平臺為了快速擴張,并且保持自己在市場內的絕對領先地位,基本上平臺都會采用“初期瘋狂燒補貼,后期瘋狂壓價格”的策略。簡單地說,一開始平臺會通過瘋狂燒補貼,給卡友補貼、給貨主補貼,來快速增加用戶,占領市場。而這,也將會為貨主植入一個印象:“發貨運費就是這么低!”時間長了,運價也就回不來了。
此外,細心的卡友也能發現,其實各個平臺對于要發的貨物是有一個推薦價格的。甚至之前還有卡友爆料過不同平臺運價不同的問題。而這個價格也在無形中影響運價,換句話說這個價格低了,運價也會或多或少的下降。但對于平臺來說,自己的價格更低,無疑是提升自身影響力的好辦法。所以平臺,可能會成為運價下降的間接因素。
● 編后語:
運價是一個挺讓人難受的話題,但是它又是跟咱們息息相關的事情。換句話說運價低了,咱們誰也過不好。而想要改變這種局面,除了等待疫情造成的影響消除,貨源數量上來以外,我們能做的,或許就是停止內卷,讓運價盡量回歸。(文/袁圣)